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輒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於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於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係作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个别的讲,在有些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地区或族群中,三国文化的烙印更是明显,如诸葛姓氏,川陕地区等。
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少不读水滸,老不读三国」,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滸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