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风气还是很好的。比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可以说是开启了概念逻辑的先风,荀子也是一代大师,作风朴实。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硕果累累。”
“你觉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呢?”我问到。
“其实,当时我就觉得有些不好的倾向了。比如列子御风而行的说法,明显不把自己当文艺,后人还把这当真实,就比较可笑了。当然,当时浮夸的风气还不严重。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本来秦代就有焚书坑儒的事件,汉代还有独尊儒术的国策,把学术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要想出成果,就只有靠编了。《淮南子》中就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如果虚构故事讲道理属于打比方,还算正常,但它把虚构当事实就比较恶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其中一些神化故事影响下,许多中国本土文人也来虚构神化故事。本来佛经的神化故事是用来教育人道理的,这是可以的。但我们本土知识分子讲神化,把它当成事实了。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飞鸿谢灵运见过,潜虬他见过吗?合在一起写,真假难辨。算了,就算它是文学作品,当不得真。但中国从那里起以假乱真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以至于后来宋代程朱理学发明出感格天地的话来,就非常可笑了。它不仅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