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凭
上。在本体上,它还有更大的含义。

    佛教认为,一个人只有解脱后,他的所有作为都是道德的,无一不善,这点与道家相似。但在社会功用上,佛家提倡得更明确。他们认为,当人人都为别人的时候,别人才都会为你。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态,与我们这个世界差距太远,只能算是一种理想和努力方向,不能算是对现实的解释。

    在未解脱的时候,许多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怎么办?用戒律来约束。通过约束行为达到约束心灵的目的,从而为开悟排除欲望的干扰。所以佛教戒律,在我看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佛教的存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世间社会的破坏性干扰。第二部分是为了自身的修行,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心理定势,让心灵摆脱身体和欲望的牵引,达到纯净自由的地步。

    第一部分,是佛教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重要,所以佛陀临终时,告诫所有弟子,以戒为师。出家人,抛弃养育父母的义务,离开社会生产,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比如唐朝中后期,大量人出家,让社会生产力受到了损害,就产生了灭佛运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中国才有农禅的出现,提倡“一日一作,一日不食”,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为了佛教僧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