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都成功了,你有啥难的?没事,练练就好,说不定,你还有自己没发现的天赋呢。”
将心比心这种办法用多了,就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攀比心。如果把将心比心当成习惯框架,用来分析社会一切问题,就会让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别人的观察之中。
比如,自己没考上大学,不是找自己努力或者聪明程度的原因,总是归于别的因素。“他凭什么考那好?还不是运气?他跟我上一样的中学,老师也一样,也不比我多长个脑袋,他力气还没我大呢。”
或者对同乡有钱人,总是这样理解:“他跟我从小玩到大,跟我是一样的人,也没见聪明能干到哪里去,挣这些钱,要不是黑来的,要不是走了狗屎运,反正,我不服。”
因为将心比心的长期无意识习惯使用,导致一种错觉,觉得别人想的都应该是与自己一样的,别人的结果也应该跟自己一样。
如果不一样,就很痛苦了,就得找理由了。理由,大不了是机遇命运或者腹黑或者不道德等。在中国,为富不仁的理念深入人心。因为将心比心,大家应该一样富,他富得太多了,肯定是不仁造成的。
这种对别人成功评价为不仁的方法,也得到另一种平衡。我至少比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