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两个人哪个重,这重,一定是比较出来的。哪怕只说一个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也是与千克珐码相比较成得来的数字。如果没有比较,就谈不上结论。所以比较,都是参照而来,参照物与本身合为一体时,是无法描述的。
所以,佛教中最根本的境界,就是无法描述,也就没有对错。本来如此,何必区别。
第三点,关于思维层次问题。所有思维,有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是根据观察事实而来,第二点,要可以描述。根本我前面的观点,我们观察所有事实,如果都是以经验的有色眼镜来看的话,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至少说是失真的。从可描述的话来讲,我们都听说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不仅是不可言说,更是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提升思维的层次这个办法,来得到解决呢?
第四点,关于膜的假设,这也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假设,圣人看到的世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也就没有膜内与膜外。举例,在佛陀与阿难的辩论中,讨论心在身体内还是在身体外的辩论,正好可以借鉴。
我们关于佛的境界,或者说真如的境界,在所有佛经里,都没有具体的描述,因为它是不可以描述的。纵观整个佛经里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