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习惯了旁人异样的目光与话语。
刚入堂前,便听里面传来一阵争执之声,走近细看却是老熟人蔡邕与宋酆谈话。
蔡邕言辞激烈道:“‘三互’之法乃恶政,致使朝廷选拔干吏艰难,幽、冀二州所官久缺不补,君侯乃国之重臣,此朝廷危及之秋,今蒙陛下赏识,得灭江东许贼之功,理应上书陈词利弊,罢‘三互’之恶法也。”
但宋酆并未理会,其淡淡道:“伯喈此言,孤岂不知,然此事非吾不欲为,而是不能为也。”说吧,一言不发。
“哎……”蔡邕一声长叹,摸了摸短须便低头离去,路上与伏泉撞见,脸露假笑道:“流川今日亦来君侯府上?”
伏泉赶紧行礼道:“见过议郎,今日得了大父招呼,便赶来了。”
“既如此,仆先告退。”蔡邕心情不好,打了招呼便走了。
伏泉哑然,蔡邕难道看不出为什么刘宏为何如此作为?明知道因为三互法的实行,朝廷选拔人才逐渐困难,他真的那么蠢会看着幽州、冀州官员久缺而不作为?
答案很明显,皇帝是很聪明的,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一点,外朝势力太大,统治者需要一些政治措施来抑制,“三互法”便是一件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