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桓帝时候,三互法便出台了,到了刘宏,实行更加彻底,为了什么?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增加更多的官吏岗位,让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官可做,同时又要防止士人结党营私。
想想看仅仅一个太学里,作为预备官员的人数就要有三万多人,而且这个人数只增不减,还不算各地有名望举孝廉的人,他们都是要去做官的,普通的刀笔吏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可是汉代州郡长官就那么多职位,哪里够用?
当一个国家要做官的人多了,却做不了官时,国力就会自然的陷入内斗和衰败,只有干掉政敌他们才有官去做。而这些士人的政敌在哪?很明显当然是宦官和他们亲属了,毕竟他们可是霸占了许多官位。
所以汉桓帝亲政之后,为了扭转东汉中期日渐衰颓的国势,便排“仁”用“义”,不再重要郭、马、袁、杨等开国元勋的后代和世卿世禄的豪门成员,而着重从民间提拔新人才,这也是许多豪门快速衰落的原因,像以后的西凉军阀马腾,不就是扶风马氏出身,结果年轻时破落的只能娶羌女。在军事领域,桓帝“举贤上功”,用人唯才而不唯亲,弃用长期垄断西北军权的邓、马、耿、窦等将门成员,转而提拔下级军官,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近百年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