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了。
基教授被气得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不过也愈发相信,顾骜之前那个论文,真的只是“弄个泛用性的备胎,孝敬师长凑学术成果,没料到那么快就有实战利用的机会”。
否则的话,他要是快马加鞭赶回华生顿,重礼求基辛格帮忙引见,说不定能捞到一个面见舒尔茨甚至李根的机会,然后为那篇论文的形成过程,提供一些解说——
总统对于外交是不专业的,他需要无数的幕僚帮他解说。而大多数时候,一个解说的机会,都会比形成严密的文字材料更露脸、更赢得高层存在感。
毕竟解说才是直接接触总统的人,而文章可能总统并不会亲自看一眼,更不会记住署名。
顾骜写了文章,却实打实放弃解说权,后续嫌疑自然是陡然下降。
……
双方都没说几句话,但是脑内的博弈猜忌、互相试探,其实已经交锋了好几个回合。
最后,基辛格叹息着说:“现在你就算后悔也晚了,我昨天已经趁着总统周末去打高尔夫球的机会,把‘护侨式快速反应行动’,在应对苏联人突然搞事情时ide应用前景,跟总统说了一遍。
我觉得,苏联人目前外交形势很被动,说不定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