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乡、外县、外州、甚至是隔道的资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续任。
至少,像是早期的唐代科举那样先获得选人的资格,再通过考揭试来自放官;待到任期满后再重新铨选相应职位的作法,还是有所可取之处的。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拿来主义式的直接派上用途。
反倒是原本那种让全国成千上万读书人,削尖脑袋的营钻通榜或是皓首穷经的苦读,以争夺每年区区十几个、几十个名额的;然后一朝放官就很容易骤得清贵美职,从此仕途青云直上云霄的极致精英主义做法,就有些不太可取了。
作为未来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过来人眼光看,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可不是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突围出来的一小戳人;而是在逐步普及教育和开启民智的基础上,所诞生出了足够基数的产业工人和专业领域人士。
只要掌握知识的人口数量和规模上去了,诞生相应天才、全才、奇才的概率和机会,自然会随之水涨船高上去。所以周淮安宁可从广大数量的基础教育开始,一步步递进式的分科筛选出可用的人才来。
因此,随着制度上的细化和完善,原本那种因陋就简应急式的选拔和任用模式,将逐步的收紧口子而变成一种稳定而周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