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学部拥有投票权的科学院院士人数仅为几十人,也就是说寥寥几十人的意见就决定了一位学者能否将一只脚迈过通往“院士”的第一道门槛。
如果某位候选院士和该学部某位老院士存在较大的矛盾,那么他想通过审核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弊端。
同时在最终的全体院士投票中,由于现在已经每人能做到通晓所有门类的科学,就算是院士最多也只对本领域有研究,而仅仅依靠自我介绍和现场回答,恐怕没办法让所有院士明白他的学术水平和成绩。
那么,运作这种事自然而然就诞生了,说得好听点就是帮助其他领域的院士了解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做出过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要是说得不好听,那门道就多了,不少人就因为缺乏运作能力,而遗憾落选院士。
不过这些弊端放到林楼身上却成了优势,清华大学在科学院人数较多,科学技术部又有吴委员这样的资深学部委员照应,很顺利便获得了通过。
在最终的院士投票环节也是一样,清华大学的运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在他们的帮助下,林楼也拿到了半数以上的有效票数,在三十三岁的年纪便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且根据他的工作,日后再评选工程院院士,也是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