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编竹笼,在笼中装石块垒成堤来阻挡潮水。可是竹笼几年时间就坏了,石块就散了,堤也就垮了,当时的钱塘堤是“频坏频修“。陈尧佐认为这样筑堤,不但难以防患,反面足以困民。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以薪土易竹石的筑堤方案。陈尧佐认为,石块虽坚硬,但不能紧密结合,竹笼坏则石块散,而用泥土筑堤,土能紧密结合,再植上树、草,能起到护堤作用。但朝中执政大臣却认为这是擅改旧规,不肯采纳,而仍用老办法笼石筑堤,修了几年都修不成,最后只好采用陈尧佐的建议,堤很快就修好了。钱塘一带的百姓很感激陈尧佐,为他建立了祠堂,绘了他的像,加以供奉。陈尧佐57岁时,太夫人冯氏病故,照常规陈氏兄弟均应为母亲守三年的孝。但第二年三司使李士衡就向朝廷建议:“现在滑州正准备修河堤,陈尧佐素来善于治水,希望委派他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于是皇上特下诏书,让陈尧佐免去为母守孝,去任滑州知府。这种情况是很特殊、极少有的,表明了朝廷对他的特别信任和倚重。治理滑州水患的工程完成得非常好,皇上特颁谕旨予以嘉奖。陈尧佐在滑州修的河堤,被人们称为陈公堤,在滑州创造的木龙护堤法,直到清代还在使用。所以我们现在的豆腐渣工程们必须好好的学习下古人,人家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