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这两个选择的性价比其实是相差不大的。这让很多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富裕的学生,即使有考大学的能力,为了工龄长而选择了不念书而提前参加工作。大学生在前期带来的加成,和提前参加工作比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而出国留学回来的人才,就更无法在八级工资制里找到自己价值的体现了。就拿计算所的倪光南院士来说,他放弃了加拿大科学院几十万年薪的优厚待遇,回国之后拿的也是计算所里一个月两百多块人民币的普通工资。
这样的体制,又如何能吸引和留住那些开阔了眼界的高级人才?
项哲这个人虽然是杜撰的,但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并不是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普遍意义。明明有高素质人才,但因为体制的原因,他们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刚参加工作也只能拿最基本的工资,只能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荒废掉,去从基础的工作岗位重新学起。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可不是大学扩招之后的素质,不说各个是人才,但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并没有多少脱离实际。比高中生多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但工作了却可能反过来要接受比自己工作早的同龄人领导,这书念的有什么意义?
类似这样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