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绣城用了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原本历史上三十年才实现的建设成果——而且还大大超出了。
城市发展,同样离不开人口。绣城从八十年代的六十万城区人口,到199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区人口已经突破了一百万级别。新增人口,主要是从周边区域,以及东北的其他地区慕名而来的流动人口,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各地调动工作的职员,考上绣城高校的大学生。
和深圳等南方特区的建设模式不同,深圳特区是为了建设一个对香江的贸易口岸,是作为国内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因此全国各地支援建设,有所谓“一个城市一栋楼”的说法。
而绣城的特区并不只是一个贸易口岸,而是作为东北工业升级的发动机、电子产业基地,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地区中心城市等概念进行规划的。
因此绣城得到的扶持方向也不尽相同,没有了“一个城市一栋楼”,但是却换成了“一个名校一座分校”的模式。
早期胡文海花了大力气,从魔都拉了一票高水平高校的分校来。而打开了这个局面之后,后面的发展就水到渠成了。有新科科学院大洒金钱,绣城市府出台了一系列对高校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发展高校经济。
不说别的,单是新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