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清之际,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活动也日益多元化: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是元宵节三大主轴。游行活动中分为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是元宵节的高潮。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谓之「上节日」,初八夜谓之「上节暝」,宣告灯节的开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具体发展状况和习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
华人元宵节延续了初期与灯火相关的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见於多个地区。西南地区有燃篝火的习俗。在中国南方语言如闽南语、客家话、围头话中「灯」和「丁」谐音,元宵点灯意寓添丁,故客家人、福建、潮州、台湾、广东、香港地区人认为元宵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