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性偽之分」,认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机能而產生的物质生活的欲求,而社会道德规范是对这种欲求的限制和调节,二者是对立的。
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无性,则偽之无所加;无偽,则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意思是说,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会有社会道德的人為加工;没有人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恶变善。
圣人的作用就在於把「性」和「偽」很好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荀子较全面的论述了「性」与「偽」的对立统一关係,并著重强调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涂之人可以為禹」等观点,认為人都有改变本性,成為圣人的可能。
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对法家影响甚大,但始终未能成為儒家的正统观念。
傅斯年认為荀子的说法与孔子相近,反而孔子与孟子对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这点差异「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